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危害及解决方案

霉菌毒素污染之于畜牧养殖业,就像是不死的癌症。霉菌毒素主要是由曲霉菌、青霉菌、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,广泛存在于受霉菌污染的食品、饲料和环境中。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、玉米赤霉烯酮、呕吐毒素、T-2毒素以及伏马毒素等等。其危害程度因种类、暴露剂量和个体差异而异。本章主要介绍玉米赤霉烯酮(zearalenone,ZEA))对养殖动物的危害及解决方案。


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-2毒素,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,在玉米、小麦、大豆等农作物中广泛存在。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,目前的研究发现,相较于家禽和反刍动物,猪对此毒素更为敏感。

PART.01 玉米赤霉烯酮(ZEA)对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


——

母猪:外阴红肿,假发情,流产,死胎,乳腺肿大,泌乳减少等。

公猪:睾丸萎缩,性欲下降,包皮增厚,食欲不振等。

仔猪:生长不良,外阴红肿,后肢外翻等。

鸡——卵巢萎缩,产蛋率下降,腹水等。

牛、羊——假发情,不孕,流产等。

水产动物——排卵障碍,不孕等。


国家饲料卫生标准(GB13078-2017)对饲料及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(ZEA)含量的规定(表1):


表1.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限量标准

微信图片_20250617162325.png

根据此标准,黄志伟等在2021-2023年间,对15种植物源性原料,共192份样品进行了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检测,发现阳性检出率25%,超标率1.04%(表2)。说明玉米赤霉烯酮(ZEA)在植物性原料中整体污染较重,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降低其对饲料、对养殖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不利影响。


表2.2021-2023年15种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检测结果

微信图片_20250617162530.png

根据此标准,黄志伟等在2021-2023年间,对15种植物源性原料,共192份样品进行了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检测,发现阳性检出率25%,超标率1.04%(表2)。说明玉米赤霉烯酮(ZEA)在植物性原料中整体污染较重,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降低其对饲料、对养殖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不利影响。


PART.02 试验方案

试验选取18头24日龄刚断奶的后备母猪,随机分为三组,每组6个重复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,试验组1饲喂基础日粮+750ppb玉米赤霉烯酮(ZEA),试验组2饲喂基础日粮+750ppb玉米赤霉烯酮(ZEA)+1千克/吨唯他吸(Vitafix®)。试验期 30天结束后,对生殖器官称重并记录。


PART.03 试验结果

试验结束后,称取试验后备猪卵巢、子宫、宫颈及总生殖道的重量,如表3所示:


表3.54日龄后备母猪生殖器官重量(g)

微信图片_20250617163005.jpg

试验后备母猪生殖器官如图1所示:

微信图片_20250617163051.png

图1.玉米赤霉烯酮对试验后备母猪生殖器官的影响


试验后备母猪生殖器官相对重量如图2所示

微信图片_20250617163150.png

图2.试验后备母猪生殖器官相对重量

PART.04 结论

在受玉米赤霉烯酮(ZEA)污染的饲料中添加唯他吸(Vitafix®)有助于生殖器官的健康发育,能够有效降低玉米赤霉烯酮(ZEA)的雌激素效应,减少玉米赤霉烯酮(ZEA)给后备母猪带来的负面影响。